![]() ARTICLES ![]() ![]() |
25. 珍珠项链的启示(一)
记得多年前在一个正式社交场合上,我见到一位女性的熟人,我礼貌地向前打招呼,突然被她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吸引住了,每颗珍珠又大又圆,光彩照人,而且色泽完全一样,我忍不住赞美几句, 她很高兴。此时,我开了一句唐突的玩笑:“这么漂亮的项链,是真的还是假的?”谁知道她真的摘下来递给我,反问道:“猜猜多少钱?”我按照香港南洋珠市价十万港币一颗计,答道:“300万港币....."事后我才知道是320万港币。 至今10多年过去了,我再也没见过那位女士。但那一大把沉甸甸的南洋珠放在手上给我内心的震撼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偶然仍情不自禁地想:我的妈呀!320万港币的珍珠挂在脖子上...... 可转念一想:我们所听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, 例如贝多芬的9首交响乐谱,光是手稿,拿到“苏富比”拍卖公司拍卖的价值,恐怕也不止50万美金吧!更何况这些伟大的音乐作品为后代无数的音乐家研究,学习,演奏,又造福了成千上万的人们,而所造成的社会价值,又何止50亿呢? 当那些伟大钢琴家们在练琴时,对于作品中每个音、每一句的音色、音乐处理、布局等等,哪一个又不是殚精竭虑、穷思极尽地深入探究呢?正像我以前通读了三遍圣经,但当我去教堂听牧师讲道,他只引用一句圣经,然后一步步深入讲解,再加上旁征博引,一堂讲下来一小时。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,他从我读的圣经中什么地方引用出来的。直到我通读了5遍圣经,才慢慢地记得一些他所引用的经文了。可见我是“浏览”,他是“研究”! 俄罗斯学派四大名家之一的郭登怀瑟怎样研究巴赫的作品呢?他的一个著名教法,就是让学生单独演奏巴赫赋格中的某一声部并能自由地移调;……而他的得意门生,著名钢琴家D. 巴斯基洛夫则进一步要求学生“……与其考他们赋格曲的某一声部,还不如让他们演奏完整的赋格,但,每次强调不同声部……”而我的俄罗斯钢琴家太太则说:“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及附中(注),这传统早已变成常识了,我现在上课也这样要求学生……” 我也确实可作证:10年多前,我去莫斯科音乐学院短期学习时,曾在著名教师A.利亚包夫的班上连续听课和录影多天,他数次嘱咐我:“只许你一个人录影和观看,不许传出去……”我唯唯诺诺地答应了。在他课上,我曾亲眼见一个女学生在弹巴赫的赋格时, 一双漂亮的眼睛无神地仰天凝视——背谱不稀奇,她连键盘也背了!可见俄罗斯学派传统根基之深,也可见他们训练之严。 而当我们弹那些经典名作时,不也应该像牧师研究圣经一样认真吗?音乐家对这些作品的珍视,应该也远远超过对待那些名贵的珍珠项链吧! 所以我作为普通的老师,在教我们的学生时,对于所学习的作品,如果仅仅是弹奏,实在是远远不够的。其实真应该像欣赏那些美丽的南洋珠般,一粒一粒地凝视,一个音一个音地研究——带着那份珍惜与崇敬 (注:当然是指莫斯科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,而不是别的音乐学院了,或别的国家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啦!) |